5月14日上午,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对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齐齐哈尔医学科学院黄芪产业研究院院长张可勇同志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科学荣誉证书及奖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创造了可以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齐齐哈尔医学院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与精准扶贫村富裕县富路镇长发村和深度扶贫村拜泉县三道镇竞业村对接,以黄芪种植为依托,大力开展产业扶贫,使我省成为国内第一个可以进行黄芪全株综合利用的省份,帮助当地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致富。
张可勇 中共党员 副调研员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 齐齐哈尔医学科学院黄芪产业研究院院长 第十三届省人大代表
先进事迹
作为扶贫战线的一名基层工作者,张可勇同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脱贫攻坚战略思想,认真学习领会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政策,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由于工作原因,张可勇同志多次到内蒙古、甘肃、山西、大小兴安岭、依安县、讷河等省内外调研道地性药材的发展现状,随着工作中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近,更感受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为我省脱贫攻坚出一份力的决心也越来越坚定。经过深思熟虑、多方调研,他所带领的黄芪产业研究院团队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我省发展背景的脱贫之路,以“卜奎芪”为代表的道地性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成为了最终的落脚点。自2017年以来,通过开展黄芪地上、地下部分的全株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工作,老百姓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也发现了可持续性增收的好路子,他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的体会也越来越深。
突出特色 发挥优势
由于寒带冻土、干旱及半干旱气候以及大兴安岭南麓的特殊地理环境,我省的中药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药材的道地性,其中的黄芪、防风、刺五加、黄柏等曾经一度享誉国内外。然而,由于野生药材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种植品种的不科学不规范,导致传统的道地药材逐渐失去往日的优势和市场,如国内市场上黄芪药材主要来源于甘肃、内蒙、山西等地,我省普通黄芪药材缺乏竞争优势,必须找到我省药材特色之处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经过仔细调研,黄芪传统药用部分为根部,而产量较大的地上茎、叶部分仅少数用于牲畜饲料,大部分被弃之不用。为此,张可勇积极联系省、市相关部门,组织科研团队通过对黄芪种质资源、成分分析、功能评价及产品开发的深入研究,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干制黄芪(茎叶)》《干制黄芪(花)》两个地方特色食品安全标准,也是我省第一个地方特色食品安全标准、国内第一个关于黄芪地上部分可用于食品的支撑文件,使我省成为国内第一个可以进行黄芪全株综合利用的省份。仅此一项,就使黄芪种植亩产增收近1倍,大大增加了黄芪种植的附加值。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自主研发了北芪叶果粉、北芪水、黄芪顶尖茶、黄芪酒等黄芪地上部分产品,解决了黄芪作为特色食品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
科技先行 创新驱动
在我省中药材种植中,种植技术落后、品种混杂是影响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张可勇带领团队先后调研中药材种植技术十余次,收集国内黄芪样本近百份,研究种植技术规范。2018年以来,张可勇多次深入大、小兴安岭等地的山区实地考察,与当地政府、农民合作社洽谈合作种植,先后在讷河、依安、梅里斯、碾子山、漠河、大兴安岭等地建立规范种植基地9个,种植品种13个,面积万余亩,带动产值5000余万元,实现了由小面积的人工种植到大面积的机械种植,对我省中药材黄芪的质量规范及市场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定点扶贫 全面深入
齐齐哈尔医学院先后与精准扶贫村富裕县富路镇长发村、深度扶贫村拜泉县三道镇竞业村签订黄芪种植帮扶协议,依托北药开发取得的显著成果,实现了以黄芪产业带动脱贫攻坚。突破了传统黄芪种植方式收入不高的瓶颈,大幅度地提高了贫困户收入。现黄芪地上嫩芽亩产400kg,按照市场调研及推广情况,地上嫩芽为10元/kg,预计每亩可收入4000元,可直接达到当年种植当年收益,且收益翻番的效果,不仅可以摆脱贫困,还帮助拜泉、富裕等百余户农村有劳动力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致富。
扶贫路上无轻载,风雨同舟荷担行。几年来,张可勇同志带领黄芪产业研究院团队积极落实黑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把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和食品精深加工业做成全省第一支柱产业的战略部署,经多方考察调研,不断攻坚克难,以黄芪种植为依托,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实现了以黄芪产业带动脱贫攻坚经济增长点,走出了“高校出技、农民出地、科研出力”的特色扶贫之路,为我省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