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70周年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载弦歌不辍。在这建院70周年之际,我们迎来了主题征文的累累硕果。这些作品,是岁月的注脚,是情感的凝聚。它们来自不同的视角,有前辈的深情回忆,讲述建院之初的艰辛与梦想;有中坚力量的感悟,呈现发展路上的拼搏与创新;更有新生力量的展望,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与热情。每一篇作品都是对医院深情的礼赞,我们精心编选这些佳作,希望能与您一同回味医院70年来的光辉历程。
梦回一附院
作者:胡凯
年龄大了,睡眠也少了,但梦却多了。说来奇怪,梦境中的人物在不断变换,而梦境中的空间却较为固定,就是一附院(百姓俗称“六院”)老外一科的医生办公室。一间大办公室,有一个大大的露天阳台,能放5-6张大办公桌(两个医生一张桌)。金属衣柜后面是一张值班休息床,一个黑板上写着每周的值班表及相关通知。科主任及所有医生(出门诊的除外)都在一起工作学习……
一九八四年我毕业分配到外一科工作,首先接触的良师有王增义、王修远、陈幼兰、刘运祥、张明山、金胜男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旋律,技术水平有高低,但各有所长,都值得我虚心学习,他们性格秉性各异,有的豪放,有的沉稳,有的谨慎;办事风格也有所不同,有的果断,有的周全,有的小心翼翼,他们之间有时也会有点小摩擦小矛盾,但一旦一起诊疗病人或上了手术台就像启动了调频功能,进入同频模式,引发共鸣,步调一致,配合默契,因为他们心中有“人命关天,病比天大”的信念!我刚参加工作,无论白班夜班都在医院,除了管理好我自己的病人,别的医生分管的病人,只要我有时间我都参与诊疗、术前准备、配合手术、术后搬运及处置等,所以与各位老师朝夕相处的最多。忘不了王增义主任、王修远及刘运祥老师带着我去其他科室会诊,我负责写会诊记录;忘不了夜晚在手术室休息等待手术,陈幼兰老师启发我术前怎样评估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忘不了和各位老师通宵手术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那时没有净化手术室)。我向往他们那样用医术治病救人,成为那个时代本专业的佼佼者,受尊敬和赞赏。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使我的临床经验、手术技能、临床思维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怎样做人做事,善待病人,善待同事等方面也得到了提高,为今后职业生涯打开了良好的开端。
随后几年科内陆续来了几位年轻医生,有顾长虹、崔殿龙、马晓鹏、吴秀贤、金东辉等,科里渐渐热闹起来,最有趣的是在闲暇之余自由的讨论,也可以说是争论病例并互相提出问题,让别人解答,有的问题是前一两天自己偷偷查过资料故意考别人的,争论中矮个的坐在办公桌颠着屁股口若悬河,高个的站在地上比划着手势口吐莲花,有的医生忙着翻复杂书籍寻找答案批破对方,主任或上级医生偶尔会给出结论性的答案,多数是让年轻医生们自由发挥,场面之激烈,热闹现场历历在目,不知道现在科室还有这样的情景吗?
其实那个年代能看到的资料有限,有《黄家驷外科学》《腹部外科学》(钱礼主编)《外科手术基本功》《实用外科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等。我当时有一套最新版的《黄家驷外科学》(上下册),比学院图书馆还新,很贵的!那一天晚上我与学生黄冶石值夜班,副院长王明耀急匆匆来到我科室找到我说:水泥厂的一位工人出事故了,你马上跟随救护车过去救援、抢救!我与同学来到了水泥厂的事故现场,现场灯火通明,四周高处站满了焦急等待的工人,出事的工人从入料口掉下去的,厂领导正在组织人抢运出事工人,等出事工人被抢运出来后发现已经没有了呼吸,心跳,周身全是水泥灰,我与同学马上给出事工人进行心肺复苏,院前急救,并及时转运至急诊科,很可惜最终没有抢回出事工人的生命。我与同学在事故现场不怕脏,不怕累抢救工人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广大工人和厂领导,当时我们为出事工人清理了口腔内的水泥灰,其他水泥灰来不及清理,我的嘴因做人工呼吸被水泥灰烧破了,但当时顾不上这些了。过了几天,水泥厂领导带着感谢信和两百元慰问金来到了院部,我受到了表扬,还得了两百元钱怎么办呢?我到了新华书店买了两套最新版的《黄家驷外科学》与同学一人一套,现在我还保存着这套书。
科内几位年轻医生锚定要成为“大医生”,即能上“三台”:能上手术台、能上讲台、能上实验台。我在办公室放一把手术钳,每天闲暇时不停把玩,苦练手术技能及术前(后)处理。我是先在“铁路卫校”上的讲台,然后通过医院试讲后才去医学院授课,那时候具有讲课资格和能力是非常光荣的,记得通过医院初评选拔我参加了医学院工会组织的第一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紧张的要命,结果我院杨晓华获二等奖,我和张嘉伟获三等奖,有幸王修远老师带着我参与了核医学科高庆林老师组织的“碘油标记碘”“狗肝动脉注射后脏器核素及病理学变化”的动物实验研究,第一次接触科研,品尝到了从选题资料查找准备、过程、汇总到成果等等的艰辛,体会到务实、严谨、真实,吃苦是真正的科学态度。
怀念与外一科同仁们一起游龙江县景兴镇、笑谈人生的光阴,依稀记得当时由于科里白天忙,金胜男、马晓鹏把病历带回家书写,第二天遭到护士抱怨的情景(因为护士记录不上血压、体温等),忘不掉被回忆修饰过的老外一科的工作与生活……
随着年岁增长,人变得平缓、淡然……许多往事如云烟,已记不起了,许多时间点我也找不准了。我在老外一科的“物理时间”仅为六年多。但在我的“现象学时间”却显得那么长,情节那么清晰、立体,因为他是我由一名医学生像真正的医者转变的最重要的阶段,有了这碗老酒垫底,何惧风雨!
非常幸运人生路上遇到这么多的良师益友,多么偶然又多么珍贵!
感谢一附院三十三年来对我的培养,教育,给我成长的平台。想念一附院的一草一木,医院的后花园应该是枝繁叶茂,繁花似锦;还有员工心灵的“后花园”—“杏林文学社”应该是阳光普照,温暖而美好。一附院工作的兄弟姐妹们也都好吧,想念你们!
长河落日圆,幸亏有西山托举宿命,我的乡愁幸亏有一附院的依托而不暗淡,“万家灯火,一盏归处”,有一附院这盏灯为我们而亮,照亮回乡的路。
今晚早点睡,等待入梦……
二零二四年八月二日